一、序
“沿着7000年足迹,从良渚到延陵,她穿越吴风楚韵一路走来。城江同在,人水常新。从前,她枕山负水,襟带三吴,历代兵家必争。现在,她地处长三角腹地,得江海便利,是中国东部乡镇经济的发动机。幸福江阴,是她崭新而靓丽的名片。生长在这块土地上的人,柔能养蚕织锦,刚可与敌同焚,静有良宵入耳,动有霞客远游。于是,‘人心齐、民性刚、敢攀登、创一流’的城市性格就在这样的历史和文化中慢慢滋养起来。城不在大,而在于山有势,水有灵,物有来历,人有精神。江阴,就这样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,从古到今。”
二、江阴概况
江阴,这座美丽的江南小城,地处江尾海头,自然地理条件独特,是长江三角洲一座熠熠生辉的明珠,在古代地理中,山之南水之北称为“阳”,反之为“阴”。江阴地处长江南岸,地名因此而来。
???江阴作为游圣故里、幸福名城,自古钟灵毓秀、文化郁盛,是千古奇人、中华游圣徐霞客、著名电影艺术家上官云珠、佛教一代宗师巨赞法师、“刘氏三杰”刘天华、刘半农、刘北茂的家乡,是“天下第一村-华西村”的所在地。
就让我们走进这片拥有7000年人类生息史,5000年文明史和2500年文字记载史,既有陆地文明的厚重,又有海洋文明的开放,每天都在诞生着奇迹的热土,观奔腾长江,览美丽太湖,与江阴人民一起去感受幸福……
江阴市,简称澄,因地处“大江之阴”而得名,是一座现代化滨江港口花园城市。江阴位于中国华东,江苏省南部,长江三角洲太湖平原北端。东接张家港,南临无锡,西连常州,北对靖江。江阴地处长江咽喉,是大江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和江河湖海联运换装的天然良港。
江阴历史悠久,人文荟萃,拥有7000年人类生息史、5000年文明史、2500年文字记载史、1733年建县史。
江阴原属吴地延陵,古属常州,现为无锡市行政代管。江阴枕山负水,襟带三吴,处于“苏锡常”金三角的几何中心,城江同在,有“延陵古邑”、“春申旧封”、“芙蓉城”之称。2014年,江阴下辖3个街道、10个镇、2个经济开发区,1个国家高新区。市政府设在澄江中路9号。
江阴民营经济发达,制造业强,是城镇经济的领航者,并被誉为“中国资本第一县”,有36家上市公司。2014年,江阴有11家企业成为“中国企业500强”。先后获得首批国家生态市,中国最佳经济活力魅力城市,中国全面小康十大示范县(市)等90多项全国性荣誉,连续三次荣获“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县市”,在全国县城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中连续十二年蝉联榜首。[1-5] [4]
江阴滨江地理
长江江阴段江面最为狭窄,故江阴自古就为扼守长江咽喉的“第一要塞”。明清两代都在江阴筑有大量炮台等重要的防御工事。
长江江阴段最窄江面仅1200多米,万里长江到此骤然紧束、随后呈喇叭状放开,古往今来,守江必守江阴,是为军事重地,战时要塞,江阴要塞是吴淞口后的第二道由海入江的江防咽喉,素被称为“锁航要道”。
江阴地处江尾海头,境内35公里长江深水岸线是为“黄金水道”的黄金地段。江阴市是长江下游集水、公、铁于一体,江、河、湖、海联运及换装的重要中枢型港口城市。通过长江江阴段的黄金水道,江轮可从上海市直达重庆市,是中国最重要的水上交通大动脉之一。江阴历来是大江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。
盛唐起,江阴就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埠。宋代政治家王安石当年巡视江阴“黄田港”曾赋诗赞曰:“黄田港口水如天,万里风樯看贾船。海外珠犀常入市,人间鱼蟹不论钱。”南宋绍兴年间,“江阴港”设立“市舶司”,是当时中国沿海设置市舶司的杭州、上海、广州等11个口岸之一。宋代纺织业就很发达,周庄、华士一带家家农户都有织布机,有“日出万匹,远销南洋”之盛,有江南布码头之称。至清末民初,“雷沟大布”享誉京华。现代江阴纺织业独领风骚,已跻身国际市场。
1992年5月,江阴港被国务院批准为一类对外开放口。经过多年建设,江阴口岸海关、出入境检验检疫等独立查验机构以及长江引航中心、外轮代理、外轮供应等服务机构配套齐全,各类码头泊位已建成45个,其中万吨级的19个,形成了由石化产品、集装箱、件杂货、煤炭、粮食五大支柱货源构成的港口群,建成了长江中下游最大的石化储运基地和国家粮食储备库。江阴境内的黄田港沟通长江、太湖。1992年正式对外开放的江阴港可以直通海外。2000年,全市港口吞吐量超过1000万吨, 2009年12月8日全市港口吞吐量超过一亿吨,江阴港成为全国第五个亿吨级内河港。[4]
生物
江阴市境内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。植物资源主要有五大类:粮油农作物类(水稻、小麦、大麦、油菜等);蔬菜类(番茄、葱、蒜等上百种);瓜果类(葡萄、桃子、梨、西瓜等);林木花卉类(茶叶、竹、杉、松、杜鹃、夹竹桃等);野生植物类(多种草、木)。
动物资源主要有家畜(猪、牛、兔等)、家禽(鸡、鸭、鹌鹑等)、水产类(除鱼、虾、珠蚌等外,长江河豚、刀鱼也常在境内繁衍后代)、昆虫类等四大类;微生物类以真菌类为主(平菇、蘑菇、草菇)。
江阴三奇
奇人——徐霞客。(1586一1641),原名宏祖,字振之,号霞客,享有“千古奇人”之美誉,明万历十四年十一月诞生于江阴马镇南阳歧村,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、旅行家。
奇树——红豆树。顾山红豆树,相传为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萧统在顾山文选楼选编《昭明文选》时手植,称梁苑中物,距今已有1400余年。唐朝诗人王维路过江阴时留诗一首:红豆生南国,春来发几枝。愿君多采撷,此物最相思。
奇碑——心经碑。心经碑,为唐代异僧道松所书,碑原嵌砌在乾明广福禅寺弥勒殿大铁佛神龛后墙壁间。
地方风俗
江阴集场
江阴集场是一个展示江阴民间民俗文化的日子,又称“庙市”或“节场”,作为一种社会风俗的形成,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。早期集场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,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交流的需要,集场成为中国市集的一种重要形式。悠久的吴文化孕育了江阴深厚的文化底蕴,在江阴地区悠久的民俗传统中,庙会集场已有上千年的历史。
龙舟竞渡
昔日龙舟竞渡,是为预庆端阳,活动日期有在农历三月十七、十八,也有在农历四月初十、十一举行。一般为两天时间。
龙船从常熟租来,邀请各乡镇拳师并由其主持的“当船”前来参加划龙船。“当船”上有十五名左右的国术员。北国许巷南拳大师许太和是北国划龙船的主要发起人之一。每逢划龙船日,北国市河的南北向东新河段和东西向应天河段的大小客船停靠在边,河岸两旁观众数千人。10余艘披绸扎彩的“当船”摇撸自南金家湾起,往北经太平桥向东至邹家巷路前与二干河交界处:再转向西至银杏树桥;由银杏树桥转向南往返而行。国术员在锣鼓声中登船劈拳弄刀,当众表演。龙舟上两排青壮年挥臂划桨,数艘昂首翘尾的龙舟竞相追逐,破浪前进,场面蔚为壮观。
江阴月城每年端午节举办中华龙舟大赛。
春节风俗
江阴人过年其实从农历十二月十七就开始了,从农历十二月十七开始便进入了过年的准备阶段,一直到元宵节结束,这个新年才算是完全过去了。这个月的十七、十八日用来“掸檐尘”(即搞家庭卫生),江阴话说“十七、十八,越掸越发。”到廿三日,便是送灶家菩萨,照规矩,还要给灶家菩萨供奉糖果,以期望菩萨吃了糖嘴巴甜甜蜜蜜,在玉皇大帝面前说好话。
廿四日便是接灶日,同时一家人也要聚在一起吃“廿四夜饭”(又名小年夜饭)。据说,上世纪40年代以前,这“廿四夜饭”还有特殊的意义,忙碌了一年的伙计要返乡过年,就在这一晚吃了晚饭与老板结账,欠别人钱的也要在这一天全部还清。这一习惯一直沿用至今,大多数用人单位都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,农历十二月廿四这天,要付清职工薪水。
到大年三十这一天,市民开始喜气洋洋地在大门上贴春联,至傍晚时分过节祭祖宗,送走祖宗之后便是关门吃团圆饭。
大年初一这一天,再懒的人都会很早起床开门放鞭炮,江阴人认为起得越早运气越好。所以,大年初一一清早,就能听见四周此起彼伏的“劈哩叭啦”爆竹声。在早饭的选择上也是有严格规定的,早餐必须吃红汤团圆,寓意团团圆圆、红红火火,另外再吃些隔夜准备的年糕、馄饨、馒头等点心。中午不吃饭,以面做主食,寓意健康长寿,晚上则吃隔夜剩下的饭菜,一般不会重新做菜。[23]
最新回复